第二百三十二章 坐困愁城(1 / 2)

加入书签

这是造孽呀!

要知道古时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低下,一些地质构造复杂、群山重水阻隔的地区要想与外界沟通交流,靠的就是这种全凭一斧一锤开凿、历时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修成的蜿蜒古道,比如说秦岭古道、剑门古道、太白古道等,当然也包括眼前这条三鸦古道。在充满着荒蛮与危险的山水之间,这些道路承载的,不只是呼啸来去的军队,也不只是马背上的货物,更重要的是路的这端与那端的文明,事关无数人的生计与生死。

所以历朝历代都不惜成本的在这些古道的险要处建造关隘、驻扎兵马,目的就是护路守路,使其为我所用。即便有外敌来攻也是挟关隘以自守,绝少有因此而毁道绝路的,因为这种行为在史书上叫作“狂悖无道”,老百姓会骂你丧尽天良,除非不怕子孙辈在生理或心理上发生异于常人的变异,比如生个儿子没啥啥的,否则一般人真不敢轻易这么干。

杨霖连声招呼都不打上来就封绝古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其不得不如此。而这小子出乎意料的一手立刻使王世恽陷入了被动,继续坐守鲁阳关恐怕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要想实现牵制住杨霖的兵力的目的,他就必须贴上去使其不能轻易撤兵驰援东都。

可是要想贴上去又谈何容易?那座隔绝了古道、高达十余丈的由土木垒成的小山,几乎就是又一座鲁阳关,而且守军看似孱弱却人多势众,王世恽挥兵狂攻了两天却毫无寸进。

京水一战及在其后的追击中,以王世衡、王世伟为首的王氏子弟光是活口就被逮了十好几个,杨霖当然不能让他们吃白饭,命周大虎从中挑选了几个名气大的,然后由两千羽林军押解着直奔鲁阳关迫降王世恽。

闲话少叙,荥阳这边打得热火朝天,而鲁山那边则风平浪静。

想不平静也不行,王世恽都快愁死了。

按照计划,他率领的南路军若一切顺利则一路向北,与王世充的北路军对东都形成夹击之势。若行踪暴露或为敌所阻,则尽量大造声势吸引杨霖的主力南下,为潜伏在暗处的北路军制造战机。

不过王世恽一点也不想去东都,尤其是不想赶在他五弟前边,这事是为啥咱以后再说。所以自打行踪被发现之后他就一直在寻摸个好地方当坐地户,先把杨霖的主力吸引过来再说。

既然北行不力,那就掉头向南,下鲁山、出淯阳,从西边直插河南郡,照样可以达到呼应北路军、夹击东都的目的。可是王世恽出了鲁阳关向南还没走出鬼见愁,迎头又被一彪人马拦住了去路。

本来南阳就不错,结果被李孝恭那个败家子一把火烧了个精光。武川倒是基本完整的落入他的手中,那是因为实在没啥可烧的,不但穷而且破,城防更是到处窟窿四面漏风,王世恽除非脑袋进水了才会选择在这里据守。

再往前就是鲁阳关了,其实他也不是很满意。要说鲁阳关的好处嘛,一则此关地处要冲,只要关门一闭则南北交通断绝,想绕路得一口气绕出几百里去,不怕杨霖不重视;二则此关虽然残破,却仍占尽鲁山地利,易守难攻。李孝恭之所以守不住是因为兵力太少,而王世恽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三则是鲁阳关不远不近,位置正好。南阳或武川太偏南,基本起不到威胁东都的作用,能不能吸引杨霖主力南下真不好说。而襄城又太靠北离东都太近,很难起到充分调动敌军的作用。不过鲁阳关再好也架不住只有一条古道沟通南北,一旦被敌军截断则他就成了瓮中待捉的那只鳖。

可是一开始王世恽对此并不担心,因为杨霖的大军都集中在鲁山以北,就算要绕道南下堵截他的后路最少也得十天半个月。到时候他大不了赶在后路断绝之前一走了之就行了,反正半个月的时间足够他五弟在东都发起突袭了。

很快杨霖的第一波援军就赶到了鲁山,而且人数还不少,至少有三万人。不过这些人对于鲁阳关似乎也没什么办法,只是一窝蜂的攀上古道两侧的山崖上大肆伐木。这是要干什么?打造攻城器械?那玩意在鲁阳关也摆布不开呀!

王世恽还在惊疑不定,三天后随着一声巨响,关前两里处的古道被山崖上倾泻而下的无数巨木、大石彻底封闭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