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去留两难(上)(1 / 2)

加入书签

咄吉其实也不想打了。他老早就怀疑这次南下是上了隋人的当,这次见到杨霖之后更是坚定了他的这个判断——这要不是个阴谋,隋人的皇帝和造反的老杨家怎么可能联起手来一起收拾他?再说了,这次南下虽然突厥人没占到什么便宜,还吃了不小的亏,可是折损的人马不是咄苾的就是俟弗利的,咄吉的本部人马几乎毫发无损,还收获颇丰。就算就这么灰溜溜的撤回草原,其实对他还是有利的。以前俟弗利和咄苾两个心怀鬼胎的家伙一直对他的汗位虎视眈眈,而他只能穷于招架而无能为力,主要原因就是这两个家伙手下人多势众,他不是对手。而经过这一顿折腾,咄吉赫然发现他起码在兵力已经不处于劣势,要是被杨霖抓走那三万人回不来,他还能稍占优势!

至于这趟南侵失利会折损他作为可汗的威名,咄吉根本不把这当回事。草原人向来是只崇拜力量,对中原人看重的所谓道义、正统、功名之类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屑一顾,只要你的拳头够大、揍人够凶,就算名声臭成一坨狗屎也无碍于他们的臣服。

杨霖一直觉得,这世上有两种人他是绝对不能惹的——这第一种人就是所谓的名士,而且是大节不亏的名士。像祁县县丞秦元凯那样的所谓“名士”,杨霖想弄死几个就弄死几个,一点都不用担心后遗症,为啥?就因为他缺德,所以死了活该。而像弥衡、嵇康以后来的方孝孺之流的小毛病一身,但是起码风评上五伦八德样样不缺的大名士们,谁沾上谁倒霉,即便权重若曹操、名盛如司马昭,乃至一代雄略之主朱棣,都栽在了这个阴沟里,不是丢光了脸面,就是遗臭万年。

另一种人就是像尧君素这样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位老兄一人就占全了——困守孤城宁死不降,老上司来劝降被他骂跑了,老婆来劝降被他一箭射死了,粮食吃光了就易子而食……反正为了保全老尧的臣节,宁可搭上全城人的性命,哪怕这样的坚守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其实历史上舍身成仁、宁死不屈者不在少数,比如苏武,比如张巡,比如颜杲卿,比如陆秀夫、文天祥、史可法等,不过人家都是跟外族、侵略者死磕来着,无论怎么说都是高大上、伟光正,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不像老尧,就为一个内战你说你至于这么较劲吗?

不过即便如此,老尧也不是杨霖能惹得起的。打不得骂不得还撵不走,所以他干脆把他当泥菩萨供起来,自己则该干嘛继续干嘛。

尧君素此时的心态也很奇怪。现在除了朝廷的上层以外,知道天子诏令尽出虞、裴等近臣之手的人少之又少,尧君素当然也不知道。所以他自打接到皇帝的旨意、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之后,心中就泛起一阵的悲凉——他以为皇帝终于厌弃了他这个倔强的老侍卫,打算置他于死地。不过老尧的心中并无怨怼之意,他对皇帝那真是叫做君叫臣死,臣一定乖乖去死,所以他几乎是单枪匹马的只身赴任,然后毫不顾忌的抢班夺权,谁的面子都不给,为的就是激怒这些反贼,能一刀砍死他最好。公然斩杀朝廷命官视同造反——这样一来,这些假惺惺的扮出一副忧国忧民相、让里外不是人的皇帝打不得也骂不得的反贼,便只得露出真面目,皇帝便有千条万条的理由派遣大军进行讨伐,这也算老尧最后能为皇帝尽的一点忠心了。

没想到这个姓杨的小子简直是滑不留手,表面上对他恭恭敬敬、客客气气,帅印和令箭也是连个磕巴都不打的交给他了,可是这有什么用?没看人家现在随手划拉过来几根筷子照样把手下文武指使得团团转?老尧就算亮出正版的帅印和令箭,难道还能有人听他的?

不过尧君素并没有恼羞成怒或是继续跟杨霖纠缠。尧君素是愚忠而且执拗,但是他并不傻,他知道自己一心求死的意图早被人家看穿了,继续装疯卖傻只能是自取其辱。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的把着这个名义上的军权,把屁股牢牢的粘在帅位上,哪怕是当个泥菩萨,也要跟杨霖熬下去。杨霖熬不住,就赶紧把他一刀砍死,不想砍死他,就得继续恶心着,就得窝在他的名下继续名不正言不顺下去,这支军队的名字就只能是大隋右备身府骁果军!

……

话说杨乐悄悄离开了讨奴军大营,又绕了好大一个圈子回到突厥人营地的时候,正赶上咄吉兄弟们吵得不可开交,几乎动了手。

突厥人在前日的军阵之上吃了瘪,不仅二十多万大军没挥出一刀、放出一箭,还眼睁睁的看着几千个族人被当众处死,一个个憋屈得火气冲天没处发泄,纷纷找咄吉请战。可是咄吉能怎么办?他也想把那些可恶的隋人碎尸万段,只是步利怎么办?被俘的三万族人怎么办?突厥最缺的就是人口,青壮男子更是立族之本,这回南下前前后后已经折损了好几万,要是再被人家宰掉三万,这口气突厥人就是再熬上十年也未必能缓过来。

咄苾就更不用说了,这三万人都是他的部众,是他最后的本钱,谁要是敢罔顾他的老本就是要他的命!这些天他一直拎着把大刀,咄吉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要是咄吉敢下令强攻,他砍不死咄吉就自己抹脖子,反正下场都是一样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