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徐州事件(2 / 3)

加入书签

十万乱军冲过来,很快就把乌衣宿卫军冲得乱七八糟。这些一直卫戍建业城的江左朝廷“精锐军”很快就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桓温连杀了数百名败军,依然挡不住宿卫军的后退,只得撤兵。

大败了天下闻名的大司马桓温,范六一时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于太和四年十月在淮阴自立为王,号“吴王”,并自封宇宙大将军,都督**诸军事。

桓温英雄一世,想不到临了在范六这条阴沟里栽倒了,气得一连几天都吃不下饭。而且这个时候江左朝廷的大臣们拿兵败的事情做为大好机会,群起攻击桓温,而文人士子们更是作词作文来调侃桓温。似乎这个时候取笑扳倒桓温比平定范六乱军更重要。

桓温一边调集荆襄精兵和丹阳精兵,准备用踏踏实实的军事实力平定范六乱军;一边上表自辩,将所有的责任推卸给擅自退兵的袁真。袁真不甘示弱,他不是没有传报给桓温,而是因为桓温突然改变了行军路线,使得使者一时找不到桓温军,结果让桓温在毫无防备中饮恨。

袁真也是一代名士,在朝中也有人脉,于是就聚集兵马,固守南豫州地盘,而且也上表自辩,叫起撞天屈,跟桓温打起御前官司来了。

于是范六和盗匪勾结,先是加强“传播范氏思想”,并开始置办兵器仗甲。在做好充分准备后,于太和四年春天起事,聚得万余人马后攻陷了射阳县(今江苏宝应县东)。

范六自称镇东将军,分封了六名将军,十二名偏将军和二十四名校尉,并提出了“均土地,平富穷”的口号。一时乡民、农奴纷纷响应,不到月余便聚得五万余人。范六意气风发,率军一连攻陷了平安(今江苏宝应县西南),淮浦(今江苏涟水)和凌县(今江苏泗阳),包围了广陵郡治所淮阴城。

听到范六起事,江左朝廷震惊,立即传诏徐州刺史郗愔立即出兵镇压。郗愔率领两万兵马从下邳出发,先在凌县以东大败范六乱军,斩首千余。乱军大溃,争相奔逃,随身携带的掠来财物被遗弃在路边,到处都是。徐州军看到这些财物,也不去追乱军了,连忙低头去拾捡这些财物,到后来徐州军不但很多人丢弃了兵器以便专心收敛财物,更有不少人开始争抢起来。

看到这种情况,范六连忙汇集了以原盐渎盗匪为首的“精锐军士”一万余人,返身厮杀,并允诺杀退官兵后所有财物按功尽数分散。一场大战,一时神勇无比的乱军居然杀散了官兵,落荒而逃的郗愔回了下邳才收拢残军,却已无胆再战。

大胜后的乱军乘势围攻淮阴,苦战数日,终于攻陷这座广陵郡城,广陵郡守秦豫等数百人死于乱军之中,城中数百户世家高门被乱军抢掠一空,死伤无计。而乱军更盛,居然聚得兵马十万余。

郗愔大败的消息很快传到建业,让江左朝廷又是震惊一次,无奈之下只好请大司马桓温出马,镇压淮阴乱民。

桓温传令驻寿春的南豫州刺史袁真领军出当涂自己率领建业宿卫军两万余人出全椒,兵分两路出征徐州,讨平范六乱军。路远的袁真军反而先与乱军接上火,在徐州临淮郡徐县展开厮杀。苦战数日后,虽然袁真军依仗“正规军”占据了一点优势,但是乱军依仗地势和人数的众多,居然也并不落下多少下风。

正在这时,袁真突然听说北豫州的北府军有了异动,兵锋直指寿春。袁真这下就慌了神,他镇守寿春,经营南豫州数年,这里已经是自己的老巢,要是寿春一失,自己不但会成为丧家之犬,更会被江左朝廷拿来当替罪羊。而且袁真以自己数年跟北府打交道的经验来看,北府最爱干这种趁火打劫的事情。

袁真连夜撤兵回寿春,这让范六喜出望外,立即率领胜军南下,迎头“痛击”桓温军。

桓温不但没有接到袁真的撤兵通报,反还在毫无防备的情况遭到十余万乱军的伏击。桓温原本没有把这支乱军放在心上,反而还想利用乱军来消耗江左朝廷最后一支嫡系生力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