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下世纪的计算机(2 / 3)

加入书签

世纪以来,人们更愿意认为大脑是一台精密仪器。大脑拥有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它们之间的连接可能会超过000万亿个。这种复杂程度超出了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以至于有人说:“如果人的大脑简单得能够让人理解,那么人一定会愚蠢到不能理解自己的大脑。”

这么说未免有些悲观。如果仅需要运算,不一定非得靠大脑。20世纪50年代的人工智能就有思考的能力,以至于电子计算机的奠基者之一阿兰图灵乐观地预测,当人类迈进2世纪的时候,计算机应该就具有了和人相当的智能。

当然这句话现在起来更像痴人说梦,虽然ibm计算机“更深的蓝”早在997年就战胜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但那台机器脑袋依然只能凭借庞大的存储和飞速的计算,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思考。

计算机现在已经以人类远远不能企及的速度和精确性,实现了原本属于人类思维领域的大量任务,从最复杂的计算到最逼真的模拟,甚至到“写诗”和“作曲”。

而反其道行之呢?

神经电子计算机的信息不是存在存储器中,而是存储在神经元之间的联络中。若有节点断裂。电脑仍有重建资料的能力,它还具有联想记忆,视觉和声音识别能力。

这些都是模拟人脑来做的。

而且这不是天方夜谭。

这个研究甚至不需要到2世纪,在原本的世界。日本科学家已开发出神经电子计算机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在5厘米正方的硅片上可设备400个神经元和40000个神经键,这种芯片能实现每秒2亿次的运算速度。990年,日本理光公司宣布研制出一种具有学习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神经lst”。这是依照人脑的神经细胞研制成功的一种芯片。它利用生物的神经信息传送方式,在一块芯片上载有一个神经元,然后把所有芯片连接起来,形成神经络。它处理信息的速度为每秒90亿次。

富士通研究所开发的神经电子计算机,每秒更新数据速度近千亿次。日本电气公司推出一种神经络声音识别系统,能够识别出任何人的声音。正确率达99%。

神经是怎么进行“思考”的呢?

首先,显意识把认知主体当前正在积极思考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课题,作为“指令性信息”输送给潜意识。这是灵感发生的前提,潜意识推论活动就是围绕这条“主线”进行。这种指令性信息,不管是以光波、声波、压力、温度等形式出现,还是以形象、语言、概念出现,都一律转换成生物电流脉冲信号,并通过神经纤维传给右脑。

换句话说,不管怎样的信号,都是将可以转化为电流脉冲信号的。

而这,是可以被模拟的。

换句话说,这就是相对于电子计算机的“输入信号”。

美国研究出左脑和右脑两个神经块连接而成的神经电子计算机。右脑为经验功能部分,有万多个神经元,适于图像识别:左脑为识别功能部分,含有00万个神经元,用于存储单词和语法规则。

甚至不仅仅只是应用于这些领域而已,在2世纪的纽约、迈阿密和伦敦的飞机场已经用神经电脑来检查爆炸物,每小时可查600~700件行李。检出率为95%,误差率为2%。

神经电子计算机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它能识别文字,符号,图形,语言以及声纳和雷达收到的信号,判读支票,对市场进行估计,分析新产品。进行医学诊断,控制智能机器人,实现汽车和飞行器的自动驾驶,发展,识别军事目标,进行智能决策和智能指挥等。

在硅片上模拟人的大脑。虽然最终的神经细胞只有蚂蚁的思考水准,但总算迈出了机器生命的第一步。

有人把大脑比作颅腔里装着的一碗粥,一碗重约斤的粥,它消耗了摄入氧气的20%还造就了人类独有的灿烂文明。当然,这碗粥究竟是怎么工作的,一直是个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